歡迎妳來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Eva Herzigova 照片及 Jessica Andrews -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lyrics 歌詞




I always see your face
The corner of your smile
And all the little things that no one will ever know
Like it was yesterday, won't ever fade away
Goodbye is just a word that I will never say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A million days could pass us by

But what is time but just a dream
Oh I still feel you here with me
You're more than a memory
Oh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I can't hold your hand
Or look into your eyes
And when I talk to you
It just echoes in my mind
But If hearts are made of dust
And if we fell from the stars
I look up tonight and know just where you are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A million days could pass us by
But what is time but just a dream
Oh I still feel you here with me
You're more than a memory
Oh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And the world just keeps on going
It has no way of knowing
That you're gone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A million days could pass us by
But what is time but just a dream
Oh I still feel you here with me
You're more than a memory
Oh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CD 可以至 Amazon@JessicaAndrews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Sony、Google 及 Samsung 都投入啟動穿戴式智慧裝置市場 - 至 2018 每年將有130億美元市場( Google、Sony and Samsung will surge up the wearable computing market and reach 13 billion in 2018)

SONY 智慧假髮 導航量血壓皆可

以隨身聽 Walkman 打開可攜式音樂播放器風潮的索尼公司( Sony Corp. ),正在美國申請智慧型假髮 SmartWig 的專利,這種假髮可用於導航、測量血壓或控制投影片。

索尼在遞交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的文件中指出,假髮可與另1個裝置無線溝通,並包含觸覺回饋功能。索尼說,視款式而定,這種假髮可能內建相機、雷射筆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感應器。

眼鏡、手表與耳機等穿戴式科技的開發,隨著消費者尋求將電腦整合到日常生活中的新方法而逐漸擴展。為了在這塊Juniper Research預估5年內規模將躍增約13倍至190億美元的市場立足,這場競賽吸引索尼、谷歌公司(Google Inc.)和三星電子公司( Samsung Electronics Co. )等企業競相投入。

索尼表示,SmartWig 的製造成分可能來自「馬毛、人類毛髮、羊毛、羽毛、犛牛毛、水牛毛或任何種類的人造物質」。

這項產品由任職於索尼電腦科學實驗室( 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 Inc. )的飛田宏明(Hiroaki Tobita)發明,專利申請時間是在5月10日。索尼發言人高橋沙織(Saori Takahashi)證實這項申請。

高橋沙織透過電話表示:「這項科技是否商業化,目前尚未決定。研究過程正在持續當中。」

高橋沙織說,這種假髮有3種原型。Presentation Wig 內建雷射光點,能夠藉由在這項裝置上左右拉動變換 PowerPoint投影片。 Navigation Wig經由GPS與震動器指示使用者,Sensing Wig則可從體內收集體溫與血壓等資訊。

Google智慧手錶來了?WSJ:研發抵最後階段 即將量產

《華爾街日報》週二 (29 日) 引述知情人士報導,Google (GOOG-US) 的智慧手錶產品已處於最後研發階段,公司正與亞洲供應商討論開始大量生產,並將在近月內啟動。

知情人士透露,Google 的智慧手錶搭載 Android 作業系統,並與 Google 的智慧個人助理功能 Google Now 整合,後者可回答問題、提供建議,並根據用戶目前所做動作預先提供所需資訊。

消息人士並表示,Google 也在努力減少智慧手錶產品的耗電量,好讓這項裝置不需要經常充電。且 Google 的智慧手錶將可與智慧手機等其他裝置互動,並透過 Google Now 翻找使用者的資料,例如從用戶電子郵件中找到其行程表。

報導補充,Google 的智慧手錶將試圖解決這類產品長期來受到懷疑人士提出的 2 大質疑:實用性及電池續航力。儘管對手三星 (Samsung)(005930KR) 已推出可與智慧手機互動的智慧手錶 Galaxy Gear,但這類產品仍尚未廣受歡迎,歸咎於功能有限及相對高價。

不過分析師預估,隨著相應的軟體功能發展日益改善,穿戴式智慧裝置將越來越進入主流,成為像 Google 或蘋果 (Apple)(AAPL-US) 等科技業巨擘下個戰場。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ABI 研究預估,至 2018 年穿戴式裝置年銷量將可達 4.85 億件。


Google近期宣布,將針對持有Google Glass的開發者提供單次硬體更新服務,目前也具體公布新款Google Glass外觀設計。大致上與第一款Google Glass相似,並且新增可外接單聲道耳機連接設計,而內部硬體規格是否有跟進升級,暫時還無法確認。

根據Google Glass官方Google+更新消息,具體展示第二代更新款Google Glass實際外觀,實際設計大致與第一代版本相同,不過新增可外接單聲道耳機連結設計,使用者可選擇是否透過耳機聽取Google Glass傳遞聲音,或者直接透過Google Glass本身骨傳導技術傳遞聲音。

目前還無法確認耳機連接設計是否採標準3.5mm接頭,進而可允許使用個人喜好耳機配件。另外也還無法確認耳機是否僅提供單聲道輸出,或者支援雙聲道效果。

至於在硬體規格部分,也暫時無法確認內部處理器、記憶體、儲存容量等是否有所升級,可能還是要等Google後續公布才能知曉,但估計第二代Google Glass將接近市售版本規格。

Google在不久前針對持有Google Glass Explorer版本的開發者宣布,將提供單次交換更新新版硬體規格服務,讓開發者可換取第二代Google Glass。此外,Google也將允許持有Google Glass的開發者邀請最多三名朋友加入體驗。

而針對同樣傳聞將於近期發表的Google智慧型手錶「Gem」,目前暫時尚未有具體消息,不過跟Google Glass一樣均傳出近期進入量產階段的說法。

三星智慧表 整合行動家族

三星電子宣布將更新智慧手表Galaxy Gear軟體,擴大與Galaxy系列行動裝置的相容性,並積極拉攏開發商強攻穿戴式裝置的應用程式。

售價 300 美元的 Gear 可支援三星行動裝置,在手表秀出訊息提醒與其他資訊,但缺點之一是目前僅與最新的Galaxy Note 3 手機整合。

三星28日宣布,將在未來幾周更新Gear軟體,擴大與 Galaxy S3、S4 與Note 2整合,並在未來幾個月支援 S4 Active 與 Mega機型。三星上周也宣布,Gear將與11月開賣的Galaxy S4 Mini整合。擴大Galaxy Gear的相容性,可望拓展這款智慧手表的消費群,目前S3與S4仍是最受歡迎的Android機種。

另外,三星在首屆開發商大會積極拉攏開發商強攻穿戴式裝置等尖端科技產品。

全球ICT業者搶攻 mHealth 行動醫療商機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進展以及醫療設備需求增加,結合行動科技與醫療照護服務的相關應用正推動‘行動照護’(Mobile Health;mHealth)的觀念提升,並為全球ICT業者帶來新一波的行動醫療與照護服務商機。

mHealth,這種透過使用行動設備為病患提供監測與照護的醫療服務,將成為未來幾年內最重要的成長軌跡。很快地,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病患監護設備,例如具有藍牙功能的血糖儀和血壓計等,將能夠在醫療保健IT基礎架構中找到一個永久的發展定位。

也就是說,致力於擴展寬頻和‘醫療人體區域網路’(MBAN)的連接性,將可促進mHealth設備推動醫療改革的能力,同時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刺激設備與軟體的發展,從而提升全球ICT相關業者在醫療領域的軟體與硬體技術創新以及提升其市場地位。

根據ABI Research的調查報告顯示,一系列利用創新無線技術連接到手機的新設備,帶動了2012年可穿戴式無線mHealth設備的強勁成長。估計2012年約有將近3,000萬台mHealth設備出貨,較2011年的出貨量成長37%。

包括蘋果的iPhone和三星的Galaxy III等內建藍牙Smart Ready連接技術的智慧型手機,帶動業界對於可穿戴式感測設備的興趣以及新一波的投資動能。ABI預計在2011年和2017年之間,這一類行動醫療設備市場將以近40%的年複合成長率迅速起飛,在2017年達到1.6億台mHealth設備的市場規模。IMS Research也預計全球可穿戴技術市場將在2016年達到1.71億台的出貨量,創造6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

業界廠商正積極投入相關領域,以掌握更大市佔率的機會。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式無線運動與健身設備供應商,如Polar、Garmin、Nike、Adidas等公司都在2012年擴大其可穿戴式無線感測器產品,同時,還有好幾家新創公司進軍市場,推出使用範圍更廣以及可收集數據的多樣化產品組合。

高通公司(Qualcomm)早在2011年底即宣佈投資1億美元,成立全資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Qualcomm Life Inc.),並與醫療設備製造商合作,共同改善醫療電子產品。如今,這一mHealth計劃,將為該公司及其合作夥伴帶來更大的商機。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Julius Genachowski日前也為業界廠商提出了一項挑戰,期望業界在未來五年內共同利用mHealth技術,落實於實際的醫療應用中。無論是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以及蘋果(apple)等業界大廠,或者是像Fitbit Inc.與Entra Health Systems等規模較小的公司,都能夠確保這一新市場機會持續成長,並預計將在未來的五年內蓬勃發展。

“從可穿戴式設備到智慧手機,以及用手機作為上網的應用平台,這種能夠以超低功耗實現通訊的能力,正推動著新一波的創新與投資浪潮。目前我們已經看到這一類的應用廣泛,且將在未來五年內持續增加,這一類的設備將從傳統的心律監測設備不斷進展,到涵蓋專為測量人體動態參數並提供給個人與服務供應商的多種設備,”ABI Research負責mHealth與M2M市場的首席分析師Jonathan Collins表示。

這一行動無線連接技術還將帶動更多與醫療相關的市場領域,包括專為老年人開發的家庭監測設備,以及從醫療院所遠端監測病患情況的設備;同時,無線連接技術的彈性化與簡便性還將帶動其它更多的應用。

Wearable Gadgets Are Still Not Getting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 — Here's Why They Will Create A Massive New Market

There's still a great deal of skepticism out there about how big the market potential is for wearables — gadgets like smartwatches, connected fitness bands, and smart eyewear.

At BI Intelligence, Business Insider's paid research service, we believe this represents a failure in imagination. The important thing about wearables isn't so much about how strange they look or seem now, but the many problems they will help consumers solve.

There are signs that some analysts and investors are starting to clue in. This month, wearables company FitBit raised a $43 million round of financing, and IDC yesterday cited wearables as a fast-emerging category that may be helping slow down growth in the tablet market. Samsung is set to launch a smartwatch next week. Expectations for Apple's rumored iWatch are reaching a fever-pitch.

Those betting big on wearable computing also believe an assorted new crop of gadgets — mostly worn on the wrist or as eyewear — will transform the way in which we interact with the rest of our devices. A wristwatch or Google Glass means you can read instant messages, take photos, or Google something without reaching for your smartphone.

But wearables won't just complement smartphones.

Wearables will help us track our time, our fitness regimes, our health, and our daily routines.

Wearables are about taking the ubiquity of the Internet one step further. An Internet connection on a fitness band or on a wristwatch may seem a strange frill now. But over time it will seem like a no-brainer feature. A multi-time zone travel watch is a much simpler proposition with an Internet connection. So is a wristband that tracks your heartbeat and loads your beats-per-minute to the cloud, where an app might help you store and analyze real-time health data.

What is perhaps most intriguing about wearables is these new purposes they will serve. Because they are designed to be worn close to the body, they'll become indispensable for monitoring vital signs. Fitness bands like the Jawbone UP and FitBit already track how active we are, our sleep quality, how many steps we take during the day. Consumers of all sorts — fitness buffs, dieters, and the elderly — will come to rely on devices like these.

There are a dizzying variety of unique-to-wearables applications, from smart eyewear for remote medical training to wearables that help parents keep their infants and kids safe.

Speculation on the future market for wearables devices is a confusing mix of skepticism and hype. But in a recent report from BI Intelligence, we put hard numbers to our ideas and conservatively forecast a $12 billion market for wearable devices, led by wrist-worn gadgets.

We also analyze various growth forecasts for the wearable computing market, explore the products and prospects of each component market — including bracelets, smartwatches, and eyewear, pocket-sized and clip-on devices, and examine the various barriers to entry for each, and look at how wearables could bring along new platform wars. Subscribers also gain access to our May 2013 Google Glass forecast.

Access the Full Report By Signing Up For A Free Trial Today >>>

Her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wearable computing market:

Market sizing estimates vary: According to IMS Research, the wearables market is poised to grow from 14 million devices shipped in 2011 to as many as 171 million units shipped by 2016. In a more recent estimate, ABI Research pegs the wearables market at 485 million annual device shipments by 2018. We believe this number is too high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eyewear and smartwatches. We see global annual wearable device unit shipments crossing the 100 million milestone in 2014, and reaching 300 million units five years from now.

  • Bracelets: Right now, driven by their aptness for fitness and medical uses, bracelets dominate the wearables market. Even if wearable computing doesn't go mainstream, smart bracelets will always have a place in the burgeoning industry for smart medical devices, according to IMS Research. We believe fitness and medical wearables, taken together, will account for roughly 60% of the wearables market this year, and even a larger share in the future.
  • Smartwatches: Like fitness bands, they are employing wireless links — invariably, Bluetooth — to link up with a smartphone. But instead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like most fitness bands, watches will display it. Promoters of smartwatches also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users will no longer have to constantly reach into their pockets for a smartphone — an action becoming more awkward as phone screen sizes grow. 
  • Eyewear: In contrast to 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lets you see ambient information while interacting with the real world. The most ambitious wearable product aimed at the consumer mainstream is Google Glass. Marketers see great potential in Google Glass. They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augmented reality since they have experimented with print materials that are readable by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and can create complementary ad experiences on-screen.
分析
  • 由於 Social network 及雲端科技越來越發達,穿戴式智慧裝置 ( wearable computing devices )將被啟動,市場資料統計,2014 成長至 2018 每年將有130億美元穿戴式智慧裝置市場;
  • Sony、Google、Samsung、Garmin 都投入這市場,也將重組全球穿戴式消費商品局勢;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常運動、登山者,應常吃膠質食物、軟骨、小魚、含鋅食物,讓皮下膠原蛋白、關節、骨骼的保持良好 ( 定期的な運動、登山者は、食品のガム、軟骨、魚、亜鉛の食べ物なので、皮膚コラーゲン、関節、骨が良い維持を食べ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

如何運動不傷膝

三十幾歲的陳小姐是愛運動的熟女,每天健走或跳有氧舞蹈,週末還爬山。最近一個月左膝前側隱隱作痛,特別是上下階梯時,她擔心是不是自己運動過度。求醫發現自己得了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膝蓋前方的骨頭),好發於年輕、愛運動的女性。醫生提醒她,如果不好好保護膝蓋,可能使年輕的關節提早退化。

五十幾歲的林媽媽,則是在平常就覺得右側膝蓋怪怪的,上下樓梯或跪著拜拜都不舒服。幾天前爬山後右膝腫脹疼痛,經醫生診斷是退化性關節炎。醫生叮囑她,要避免蹲、跪、久站久坐和上下樓梯。

有筋骨痠痛和膝蓋痛的現代人愈來愈多,很多都是動靜失衡所造成,」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從許多門診個案發現。

比如說,有些人動得不夠多或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肌肉和膝蓋都很脆弱,一下子運動過量,像是爬山爬太久,就很容易引起腰部及膝蓋疼痛。另一些人則是運動過量,如果持續使用不當,加上休息不夠,慢慢會累積一些運動傷害,造成各種膝關節問題。

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不分年齡,台安醫院復建科主任鍾佩珍表示。但如果平常就能好好保養,還是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即使年紀大了,仍可順暢使用。

究竟,該如何保養膝關節?什麼動作又最傷膝?什麼樣的運動較好?如果膝蓋已出現不適或有退化性關節炎,又該如何運動?如何保養膝關節?

根據統計,躺下來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零,站起來和走路是體重的1~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是3~4倍,跑步是4倍,打球和上籃是6倍,蹲和跪是8倍。試想一下,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上一格階梯,膝蓋就要承受240公斤,如果是蹲跪,則要承受到480公斤之多。

鍾佩珍解釋,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愈多,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

如果想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減重,儘可能維持標準體重。

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預防膝蓋痛,要先解除身上的重量。別以為增加3公斤沒什麼,外表也看不出,實際上每走一步路就增加6公斤,上下樓梯則是增加12公斤。持續肥胖對膝蓋的壓力更不用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胖子的膝蓋都不好。

此外,如果膝蓋已經不適,儘可能少背、少提重物,減輕整體的重量。

2.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

鍾佩珍建議家庭主婦,儘量別蹲著做家事或跪著擦地板,至於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太極拳,簡文仁則是建議年紀大或膝蓋已不舒服的人,不要勉強自己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3.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

像是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增強這些肌群,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平常可多做抬腿的動作,或是騎室內腳踏車,都可訓練到這些肌肉。

4.運動中如果感到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曾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和哈佛公衛學院教授的瑞芬‧帕芬柏格在《哈佛經驗—運動與健康》一書中指出,疼痛其實就是最好的警訊,告訴我們要休息、減緩速度或改變運動項目。

5.要有足夠的休息。

帕芬柏格教授也提醒,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

6.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

簡文仁強調,關節要省省的用,不要折磨它或想訓練它,特別是年紀大了,更要愛惜。因為運動傷害通常是超過能力能負荷所造成的傷害,比如說,40歲的人不能再把自己當20歲用,因為身體的機能都慢慢在退化,勉強的結果就很容易受傷。

7.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

比如說,如果想開始走路運動,可以從每天10分鐘開始,習慣後再慢慢增加5分鐘、10分鐘,一直到30分鐘,這是最能讓自己習慣且安全的做法。鍾佩珍觀察很多現代人,平常沒運動,週末跟著家人朋友去爬山,結果回來腳痠,膝蓋也痛,就是缺乏循序漸進的結果,當然很容易受傷。

不傷膝的運動處方

交替著走路、室內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處方,帕芬柏格教授建議。

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蓋的壓力較小。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因為水的阻力,對膝蓋關節沒有任何負擔。鍾佩珍自己每天早上晨泳,就是因為游泳的運動傷害最小,對膝蓋沒有壓力負擔。

至於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美國《新聞週刊》就曾在幾個月前報導,目前最受歡迎的新型運動是騎腳踏車,因為它不但可以很激烈,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高度,以坐下來向前踩踏板時,腳尖能夠碰觸地面為宜,避免活動空不夠,造成膝蓋活動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

關節、骨頭 食補大不同

小魚含鈣量最高
不少老人家瘋「維骨力」,甚至成為親友長輩間熱門的伴手禮。營養師表示,「維骨力」只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阿公阿嬤只靠吃維骨力補鈣、補骨頭,那就大錯特錯了。

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很多人搞不清楚,如何靠飲食來保養骨頭及關節,因此靠吃保健食品取代,但卻常吃錯,導致越補越糟糕。她提醒,除了吃保健營養品,骨頭與關節的保養,還是要靠平日的飲食來補強。

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可以修補退化軟骨組織,增強關節靈活度。軟骨的組要成分為「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臨床上常用葡萄糖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及膠原蛋白製造。

「膠原蛋白像鋼筋,建立強健軟骨;葡萄糖胺就像水泥,填補鋼筋中的空隙。」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強力的抓水特性,可使軟骨的含水性夠,避免讓骨和骨間產生撞擊或摩擦。

民眾要保護關節,首先避免體重過重,因為體重越重,膝蓋的負擔也越沉重。若想在日常飲食中保養關節,可多吃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像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貝類、海參、海帶或是黑、白木耳等

另外,也可以多補充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豐富的EPA,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

若要保養骨頭,則建議多攝取含鈣食物,例如各式乳製品、豆製品、小魚乾、海帶、芝麻,以及深綠色蔬菜。洪若樸也提醒,一天喝咖啡不要超過兩杯,而且最好用鮮奶代替奶精。

除了飲食保健,最好每周做3至5次負重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等,並且多曬太陽,都有助於鈣質吸收。總之,護膝蓋和補骨頭是不同的,不要再補錯了。

定時定量吃含鋅食物

科學研究表明,鋅是人體內200多種酶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參與了核酸、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許多重要的代謝。人體內還有一些酶需要鋅的激活而發揮其活性作用。鋅是人體生長髮育、生殖遺傳、免疫、內分泌等重要生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人體含鋅總量減少時,會引起免疫組織受損,免疫功能缺陷,所以鋅被人們譽為“生命之花”。

含鋅的食物有哪些呢??
牡蠣

鋅這種本來是與銅、鐵、錳等同屬於人體所須的微量金屬元素的礦物質,近幾年來被醫學證實與男性性能力有關而被市場炒熱,如果你留心一下會發現現在一般開架式的藥房多了許多你以前較少看到的「鋅」。

鋅是體內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份,它可強化血球細胞活性,可以抗氧化、抗癌、促進生育力,醫學上曾證實因為男性的精液中含有大量的鋅,體內鋅的不足的確會影響精蟲數量與品質,而且會使睪固酮下降,不但影響生育還會使免疫力降低;在女性它同樣可以促進子宮的血流,也有增進生育的作用。同時也可使皮膚、毛髮、光澤有彈性、恢復指甲的色澤等。在國外常見鋅與維他命C的合劑(大部份是維他命C 500mg配上鋅5mg)因為鋅與維他命C在一起可以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用來制伏感冒。

小麥胚芽
因此,為什麼鋅對於皮膚面皰的緩解有效?說穿了就是促進皮膚的正常生長嘛。另外,面皰很容易受到感染,會造成疼痛與傷疤,導致「滿臉豆花」、「月球表面」的悲慘下場。還好「鋅」具有抵抗感染、增強免疫能力的功能,才不至於讓痘痘太囂張,讓我們「有臉見人啦!」。

讓我們來看看含鋅的食物有哪些。牡蠣蝦子、豬肉、肝臟、蛋、啤酒酵母粉、牛奶、豆類小麥胚芽南瓜子,都是含鋅量較高的食物。

鋅對紫外線曬傷皮膚的保護作用

紫外線是皮膚老化的主要因素,因為紫外線(Ultraviolet Radiation, UVA)會產生大量自由基, 造成皮膚細胞的DNA斷裂,這種斷裂在曬傷後8小時即產生,然後在18小時之後皮膚細胞開始發生死亡,(Apoptosis) ,雖然皮膚本身會有修復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這種修復能力隨之下降,因此發生皺紋和鬆弛等現象

許多新的皮膚保養品對於防止皮膚老化早就著重在如何修補或預防這種UVA的紫外線傷害上面,如減少紫外線與皮膚接觸機會的防曬用品,和增強皮膚本身的DNA修補能力,根據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999 Vol69,177-190的一篇研究論文發表,研究這首次以培養的皮膚細胞為模型,觀察微量礦物質鋅(Zinc)是不是能夠對於DNA的傷害發生保護作用,研究發現,添加 6.5mg/L 鋅的培養基中,皮膚細胞DNA斷裂的情況大為減少,而不管在 8 小時的DNA斷裂或或 18 小時的細胞死亡都能具有保護作用,進一步的研究將要研究在體內(in vivo)的鋅是不是與培養基中的效果相同,將來有助於保養品和皮膚營養補充品相關產品的研究

食物中的蛋、奶、奶類製品(起司、乳酪)、全麥麵包,植物性的如大豆黑豆、花生;肉類中的羊肉、牛肉都含有不少的鋅;海鮮類的如中的鋅含量更是豐富,這也是為何人們迷信生猛海鮮可以壯陽的緣故了。其中蠔幾乎是所有食物中含量之冠,一顆中等大小的蠔幾乎就等於一天的鋅需求量,如果你在夜市吃一盤蚵仔煎,大約有六顆的蠔就含了。

研究:抑制乳癌 跑步較有效

研究曾指出,乳癌病患如果達到每周2.5小時運動量標準,降低乳癌死亡率可達25%,但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若以跑步當作運動的女性,降低風險更可達到40%,相較走路儘為5%。除此之外,科學家也發現褪黑激素與夠透過控制基因,可以抑制癌細胞形成與擴散,未來將進一步進行臨床實驗造福更多乳癌病患。

美國能源部旗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研究者觀察986位乳癌病患,其中714位經常以走路當運動,跑步組有272位,在9年研究期間共有46位女性死亡,研究者以計算運動強度的單位「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進行分析後發現,每天每小時運動當量增加每增加一單位,約等於減少致死率24%,但若將兩種運動分開觀察,跑步運動降低死亡率更高。

因為在跑步組乳癌致死率降低了4成,走路組則僅5%。一個代謝當量定義為每小時一公斤體重消耗一千卡熱量,走路約3.3個代謝當量,跑步約7個代謝當量。過去許多研究也指出,跑步比走路更能達到減重效果。

超好吃的軟骨肉

部落客儒媽說:在家中煮排骨的媽咪們就會了解到軟骨這東西非常不易煮爛,但軟骨含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質”鈣”(膠原蛋白),煮給全家吃,方便又安心!不會吃到硬硬口感的軟骨,又帶著濃郁香味,大人、小孩都愛! ( 註:超好吃的,我很喜歡! )

心得